为城市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我市创新打造防震减灾立体化格局
“你们单位虽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但救援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演练的频率还需进一步增加。”近日,市防震减灾中心工作人员对易发地震地质灾害地段和重点部位开展专项隐患排查,并对发现的隐患逐一建档造册,推动风险隐患分类施策、闭环管理。今年以来,我市在防震减灾领域持续发力,以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在灾前预防、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多措并举为城市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科技赋能
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是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基础,我市统筹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防震减灾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隐患治理、应急准备、响应处置等工作,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我市按照“把地下摸清楚、把地上建结实,让公众搞明白、让发展更安全”的工作思路,潜心锤炼监测预警“真功夫”。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值守,遵循规范化应急响应流程,上半年完成辖区内可定位地震应急处置4次,速报近震18次,安装各类地震预警终端设备151套。
我市积极开展地震预警进校园活动,开发适合教学白板系统的地震预警软件,大幅提升重点场所的地震应急服务能力;加强环渤海协作区震情联合会商,邀请专家团队把脉区域震情形势,提高“震前打个招呼”能力,并做好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为改善地震观测环境,我市高标准新建了首阳山台站,大幅提高区域地震监测效能;完成部分预警台站设备更新、升级任务,对23个预警基准站和基本站开展集中巡检标定,对34个观测点开展随机抽查。
关口前移
夯实震灾风险防治基础
我市牢固树立“防是最好的救”工作理念,坚持部门联动、科学预防、隐患排查、群测群防,充分做好重点地区隐患排查工作,并针对重点地区的危化品企业、非煤矿山、油气管线、大型水库、电力设施等摸清隐患底数,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做好地震灾害应对准备。
我市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抗震设防执法检查,全力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组织规范编制填报任务和计划任务清单,并启动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补充收集城市国土空间监测资料。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排查自建房615万栋,整治隐患房屋9003栋,数据更新、核实、录入等工作已全部完成。
“地震如何应对?在室外时一定要远离烟囱、水塔、高树、立交桥、高压线、路灯及广告牌等危险物。”我市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创新实施“潍民应急、坊安万家”应急能力筑基工程,开展社区应急大讲堂、“一老一小”自救互救技能提升、第一响应人培训、“防灾减损·风险减量·保险护航”、应急救援队伍前置驻勤、应急救援队伍实训演练等十大主题活动。
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科学传播师142人、“一专多能”灾害信息员1.4万名,开展地震体验车活动40余场次、1500余人参与。
贴近实战
强化防震减灾应急准备
日常演练能提升应对灾害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也是对各类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检验。
我市制定市级桌面推演方案,定期组织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地震和次生灾害桌面推演,不断补齐抗震工作的短板弱项;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两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参考手册、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手册、内部地震应急行动方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我市推动人员密集场所完善应急疏散预案建设,组织学校、医院和大型超市开展夜间防震疏散演练,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夜间应急响应和紧急疏散能力。
同时,我市派出结构专家参加省地震灾害救援跨区域实战拉动,并参与地震应急服务响应、鲁北地区地震应急和应急指挥系统等演练活动,有效检验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我市积极推动应急队伍建设,分4批次组织26名防震减灾从业人员,参加山东省地震局举办的市县地震部门红十字救护员(国际认证)培训。同时各县(市、区)全部组建不低于300人的应急常备队,并选强培育6支省级救援队伍、2支地震专业救援队,31支市级救援队伍全部开展地震救援科目训练。此外,我市还主动强化物资储备,保障安置空间,目前已建避难场所298处,预设安置点572个,可应急保障100万人;建成三级储备库280余座、8.5万平方米,储备物资2067万件(套),达到保障4万人国家标准。(记者 张洁 通讯员 刘刚 刘琰)